Normal 0 7.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/* Style Definitions */ table.MsoNormalTable {mso-style-name:普通表格; mso-tstyle-rowband-size:0; mso-tstyle-colband-size:0; mso-style-noshow:yes; mso-style-parent:""; mso-padding-alt:0cm 5.4pt 0cm 5.4pt; mso-para-margin:0cm; mso-para-margin-bottom:.0001pt; mso-pagination:widow-orphan; font-size:10.0pt; font-family:"Times New Roman"; mso-fareast-font-family:"Times New Roman"; mso-ansi-language:#0400; mso-fareast-language:#0400; mso-bidi-language:#0400;}
2012年初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再传喜讯,我院教师耿会玲被确定为2012年度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。
“感谢大家对我的认可和鼓励。科研道路无止境,我将继续努力,争做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。”面对荣誉,耿会玲谦虚地说。
耿会玲主要从事天然产物源农药与不对称催化氢化方面的研究工作。“希望通过采用不对称催化氢化手段,解决农药合成中手性纯化合物产率低的难点,从而低成本、高产率地合成一两个商品农药,为广大农民解决用药难的问题。”
简简单单一句话,背后却是耿会玲超出常人的艰辛付出。
2008年、2009年,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共同资助,耿会玲先后两次远赴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药学院Xumu Zhang教授研究小组访问学习。期间,她专心学习不对称催化方面的科学研究,每天早上八点开始做实验,晚上十一二点才离开实验室。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实验室的小屋里解决,周末照样如此。实验室里总能看见她忙碌的身影,以至于该学校药学院、化学学院和食品学院的教授和研究生们都知道,Zhang教授组里有一位非常勤奋而努力的中国访问学者,药物化学系的教授们甚至号召大家学习耿会玲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。
在做访问学者短短的时间里,耿会玲圆满完成了新型手性双膦配体C3*-TunePhos的合成与两类β-羰基烯胺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催化氢化研究,以高达99.9%的对映选择性首次合成了光学纯的β-氨基酮、γ-芳基异丁胺、γ-手性胺醇和反式-1,3-手性胺醇共计50个常见药物中间体,研究结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,不仅为工业上制备光学纯的手性药物提供了经济的合成路线,也为有机化合物官能团转化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,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。
在勤奋工作的同时,耿会玲不忘继续充电。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,她先后发表SCI论文5篇,影响因子总和大于37;其中部分结果于2009年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》上,该杂志2011年的影响因子为12.730,这是继西北大学王尧宇教授之后陕西省在该杂志发表的第二篇论文,也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历史上影响因子最高的文章。
除了科研工作,耿会玲还先后承担了本科生《有机化学》、《有机化学实验》《天然产物提取工艺学》、《天然产物化学实验》、《天然产品加工生产实习》等5门课程的教学工作,并担任着班主任。
教学过程中,耿会玲时常结合学科发展最新动态,认真备课、生动授课,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,经常有外班的同学慕名前来听课,教室常常是人满为患。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和科研素养,她坚持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做好每一次实验,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出现的失误。担任班主任期间,耿会玲经常深入到宿舍、课堂乃至食堂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、沟通,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、生活与心理状况,热心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,跟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。付出总有回报,耿会玲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,同年被评为学校与学院的先进教师,多次被学生评为“我心目中的大学老师”,并荣获学校“优秀班主任”称号。